2014年上映的传记电影《黄金时代》以民国女作家萧红跌宕起伏的一生为主线,由香港导演许鞍华执导,李樯编剧,汤唯、冯绍峰等实力派演员联袂出演。这部时长近三小时的史诗级作品,通过独特的叙事结构和细腻的影像语言,再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这位传奇女性短暂而灿烂的创作生涯。
影片采用伪纪录片的叙事手法,让多位角色直接面对镜头讲述萧红的故事,这种打破第四面墙的尝试在华语传记片中颇为新颖。汤唯饰演的萧红从东北流亡学生到文坛新星,再到31岁客死香港的悲情结局,其表演层次分明地展现了这位女作家倔强敏感的性格特质。值得一提的是,为准确还原历史场景,剧组辗转哈尔滨、武汉、重庆、香港等萧红生前居住过的城市实地取景。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人物,萧红与萧军、端木蕻良等人的情感纠葛构成了影片的重要线索。冯绍峰饰演的萧军将这位文学伴侣的矛盾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既有对萧红文学才华的欣赏,又难掩大男子主义的一面。影片中两人在哈尔滨商市街的贫民窟生活、在青岛的创作时光等场景,都生动再现了1930年代中国文人的生存状态。
影片的英文名The Golden Era实则暗含反讽。所谓黄金时代,既是萧红与左翼文人群体在战乱中坚持创作的理想主义时期,也是她个人在感情与健康上不断遭受打击的艰难岁月。导演许鞍华通过大量细节呈现这种反差:比如萧红在临产前夕仍坚持写作的场景,以及她晚年在香港病榻上完成《呼兰河传》的感人片段。
在美术设计方面,剧组精心还原了民国时期的文人生活图景。从哈尔滨俄式建筑里的文人沙龙,到武汉抗战时期的文艺刊物编辑部,每个场景都充满历史质感。服装设计也颇具匠心,萧红标志性的素色旗袍、男士西装等造型,既符合历史记载,又突显了她特立独行的性格。
尽管影片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后获得专业影评人的好评,但179分钟的片长和碎片化的叙事方式也让部分观众感到挑战。这种艺术追求与大众接受度之间的张力,或许正是这部文艺传记片最终获得豆瓣7.4分的原因——它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商业爽片,也不是艰涩难懂的作者电影,而是试图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点的诚意之作。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穿插使用的多种方言(粤语、上海话、武汉话等)不仅增强了地域真实感,也暗示了萧红漂泊的一生。这种语言上的丰富性,与她在文学上对方言土语的运用形成了有趣的互文关系。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