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亮相的《白塔之光》,是导演张律继《漫长的告白》后又一细腻入微的城市观察。这部144分钟的文艺片以北京标志性的妙应寺白塔为视觉锚点,用镜头捕捉了当代都市人如影随形的孤独与救赎。
影片采用双线叙事结构:辛柏青饰演的中年历史学者在整理白塔史料时,意外发现家族与这座元代古建的隐秘联系;黄尧扮演的年轻摄影师则通过镜头记录白塔光影变化,两人在时空交错中产生微妙共鸣。田壮壮特别出演的文物修复师角色,其原型正是参与过白塔寺修缮工程的匠人,片中展示的鎏金宝顶修复过程,细节考究到连专业文物工作者都表示认可。
张律导演延续了他标志性的城市考古风格,白塔寺周边胡同里的涮肉店、旧书摊都成为重要场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出现的白塔寺药店二楼咖啡馆,在电影上映后成为文艺青年打卡圣地——这个能俯瞰白塔的机位,正是剧组花了三个月在周边民居中寻找到的最佳视角。
影片语言设计颇具巧思,男主角研究史料时使用普通话,而胡同居民对话则保留地道北京方言,粤语片段出现在香港游客的支线剧情中。这种多语言层次,恰好呼应了白塔作为元大都遗存所见证的历史叠压。
从技术层面看,摄影师朴松日(《春梦》掌镜)采用65毫米胶片拍摄,白塔在晨昏不同光线下的质感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其中一个月全食长镜头,白塔剪影与红色月晕相映的画面,实际是剧组在零下15℃的冬夜连续守候三周才捕捉到的自然奇观。
这部电影在柏林首映时,有德国观众注意到片中反复出现的乌鸦意象——这其实源自老北京白塔无影却有鸦的传说。这种将城市记忆与现代叙事交织的创作手法,让《白塔之光》超越了普通文艺片的范畴,成为一部流动的北京文化志。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