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恶兽》在2025年春季登陆全国院线时,观众将见证中国电影工业的一个历史性时刻——这部81分钟的奇幻冒险动画,是全球首部由AI深度参与全流程制作的院线电影。从概念设计到最终渲染,人工智能技术贯穿了这部电影的每个制作环节。
AI如何重塑电影制作
导演吉治中带领的团队开发了一套名为CineAI的智能制作系统。在前期筹备阶段,AI仅用72小时就生成了3000多张角色概念图,其中主角狰(中国古籍《山海经》中记载的独角恶兽)的最终形象融合了算法提供的47种变异方案。编剧陈曦透露,剧本创作中AI分析了近五年300部卖座电影的叙事结构,为故事主线提供了关键建议。
制作过程中最突破性的,是AI动态渲染技术的应用。传统动画电影中,毛发渲染需要逐帧调整,而《恶兽》里的妖兽毛发系统由算法实时生成,使主角每根毛发都能对打斗场景中的气流做出物理拟真反应。这种曾用于NASA流体模拟的技术,让妖兽的每次扑咬都带着令人窒息的真实感。
传统与科技的完美融合
影片故事根植于中国神话体系,主创团队特意邀请民俗学家参与AI训练,确保妖兽设定既符合《山海经》记载,又具有现代审美。比如片中九尾狐的设计,AI在考古纹样基础上,创新加入了量子光效的尾巴尖端——这种传统与科幻的大胆融合,成为了影片的视觉记忆点。
配音方面也体现了人机协作的突破。主演马洋的声线经过AI声纹分析后,系统能自动调整台词情感强度。有场愤怒戏的原始录音经AI增强后,混音师发现愤怒值提升了37%,但依然完美保留了演员的表演特质。
里程碑背后的挑战
制片人透露,最大的技术难关出现在暴雨场景制作时。传统渲染需要6个月的工作量,AI系统却在3周内完成了900万帧的雨水动力学模拟,但团队又花了2个月进行人工微调,因为初期版本雨滴落得太像数学公式。
这部电影的问世恰逢中国动画百年纪念。1925年万氏兄弟制作的中国第一部动画《舒振东华文打字机》还停留在实验阶段,百年后的《恶兽》已经站在了AI影视革命的最前沿。正如导演所说:这不是要取代电影人,而是让我们有了新的创作语言。
目前影片已确定将在2025年3月18日以4K/120帧格式上映,这个档期选择也别有深意——正好是ChatGPT发布12周年纪念日前后。观众届时不仅能体验到震撼的视觉奇观,更将亲身参与这场正在发生的电影革命。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