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独立电影史上,《无声风铃》(2009)是一部值得被记住的跨国制作。这部由洪荣杰自编自导的作品,以独特的叙事视角展现了香港与瑞士两地的文化碰撞,讲述了一段跨越地域与生死的同性爱情故事。
影片采用双线叙事结构:一边是香港青年游永(吕聿来饰)在瑞士餐馆打工时与瑞士男子帕斯卡(本哈德·布林饰)的邂逅,另一边则是帕斯卡意外离世后,游永带着恋人骨灰重返香港的疗伤之旅。导演巧妙地将香港的市井烟火与瑞士的雪山湖泊并置,用视觉语言诠释了两种文化背景下相同的情感温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对无声意象的运用。风铃作为核心道具,既是游永儿时与祖母的情感纽带,又隐喻着跨文化沟通中的语言障碍——片中角色使用英语、粤语、普通话和瑞士德语四种语言交流,却往往通过肢体接触和眼神传递更深层的理解。这种表达方式让人联想到关锦鹏《蓝宇》中的围巾意象,都是用日常物品承载情感记忆的典型手法。
在表演层面,新人演员吕聿来贡献了令人惊艳的演出。他饰演的游永既有香港青年的市井韧性,又带着艺术家般的敏感脆弱。一场在瑞士雪山裸泳的戏份,将角色对自由的渴望与对死亡的预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瑞士演员本哈德·布林塑造的帕斯卡,则完美呈现了欧洲人特有的直接与浪漫,两人在苏黎世老城区骑单车追逐的段落,堪称华语同性电影中最具诗意的约会场景之一。
作为香港、瑞士、德国三地合拍片,影片获得了2009年柏林电影节全景单元的提名。虽然最终未获奖项,但其对移民身份、文化差异和生死议题的探讨,为华语LGBTQ电影开辟了新的叙事可能。豆瓣7.5分的评价或许反映了部分观众对碎片化叙事的不适应,但正是这种意识流式的表达,让影片在十年后仍保持着独特的艺术生命力。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洪荣杰在拍摄本片时年仅28岁,影片中游永在异国打工的经历某种程度上正是导演本人留学瑞士的写照。这种私人化的情感投射,使得影片虽然制作成本有限(主要场景仅在香港和瑞士两地的实景拍摄),却散发着真挚动人的力量。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