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香港电影《年少日记》(原名《遗书》)以细腻的笔触揭开了一个关于成长创伤的沉重话题。这部由新锐导演卓亦谦自编自导的作品,在去年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映后引发广泛讨论,其真实到令人心痛的叙事风格,被不少观众称为香港版的《阳光普照》。
影片采用双线叙事结构:一边是中学教师郑Sir(卢镇业饰)在批改学生周记时,意外发现一封隐藏的遗书;另一边则闪回到1990年代,展现小学生郑有杰(黄梓乐饰)在高压教育环境下的挣扎。导演通过两个时空的交叉剪辑,巧妙呈现了童年阴影如何像幽灵般缠绕人的一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郑中基突破性地饰演了一位典型的虎爸。这个角色并非脸谱化的恶人,而是香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悲剧产物——他会在儿子考砸时用皮带抽打书桌,也会在孩子发烧时通宵陪读。这种矛盾的父爱表达方式,真实反映了当时香港家长普遍存在的教育焦虑。有场戏令人印象深刻:小有杰偷偷把不及格的试卷折成纸船放入海中,镜头跟随远去的纸船缓缓拉远,这个充满诗意的画面却透着刺骨的绝望。
影片对教育体制的批判尤为犀利。在1997年香港回归前后的特殊时期,许多家庭将改变阶层的希望寄托于子女学业。片中反复出现的精英班选拔、全年级排名榜等细节,都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制作团队采访了多位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心理咨询师,发现不少成年患者的抑郁根源都可追溯至童年时的学业压力。
作为卓亦谦的长片处女作,这部电影的诞生本身就有故事。导演透露剧本灵感来自他中学时代的一位同学——那个总是考第一的男生在毕业十年后选择了自杀,遗物中发现了记载痛苦童年的日记。这种用余生治愈童年的悲剧,促使导演用镜头语言构建了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影片结尾处,成年后的郑Sir终于找到当年写遗书的学生,两人在天台对话的场景没有配乐,只有远处传来的城市噪音。这种克制的处理方式反而让观众更强烈地感受到:有些伤痛不会随时间消逝,但可以被理解和接纳。这或许正是《年少日记》最打动人心的力量——它不提供廉价的救赎,而是诚实地呈现伤口,并温柔地为所有受伤的小孩留了一盏灯。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