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台湾电影界掀起讨论热潮的《大佛普拉斯》,表面是部荒诞喜剧,骨子里却藏着对社会现实的犀利解剖。导演黄信尧将自己2014年的短片《大佛》扩展成长片时,特意在片名中加入普拉斯(Plus的谐音),这种带着手机型号味道的命名方式,暗示着影片对当代社会的黑色幽默观察。
影片采用独特的黑白与彩色交替叙事——底层人物的生活是压抑的黑白,而权贵阶层的行车记录仪画面却是刺眼的彩色。这种视觉隐喻让人想起墨西哥电影《罗马》的摄影美学,但黄信尧用得更加戏谑。主角菜埔(庄益增饰)和肚财(陈竹升饰)这对废品站搭档,某天偷看老板的行车记录仪后,意外卷入一桩命案,这个看似简单的设定,实则构建了一个微型的社会剖面。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片中那尊始终未完工的大佛雕像,就像台湾社会的隐喻。导演在访谈中透露,这个意象来源于台湾随处可见的庙宇建设工程,有些佛像造到一半就因资金问题被永久搁置,成为既神圣又荒诞的存在。影片中佛像空洞的腹腔,恰好与权贵们虚伪的慈悲形成残酷对照。
片中令人捧腹的闽南语对白背后,藏着深层的文化密码。比如肚财那句有钱人的世界是彩色的,不仅是视觉设定说明,更道破了台湾社会阶层固化的现实。这种用方言喜剧包装社会批判的手法,让人联想到早期的侯孝贤作品,但黄信尧加入了更多网络时代的戏谑元素。
影片在2017年台北电影节首映时,就因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引发热议。最终不仅获得金马奖最佳新导演等五项大奖,更成为当年台湾本土电影的票房黑马。有意思的是,很多观众二刷后发现,那些看似随意的路边摊场景、庙口闲聊,其实都暗藏着对台湾社会生态的精准捕捉。
戴立忍饰演的老板Kevin这个角色尤其耐人寻味,他的英文名与土老板形象的违和感,正是台湾中小企业家群体的真实写照。而片中行车记录仪拍下的彩色世界,意外成为台湾城乡结合部最生动的影像档案,记录下槟榔西施、电子花车、工地围挡等特色景观。
这部成本仅1500万新台币的电影证明,优秀的社会批判不需要宏大制作。就像片中那个用废品站零件拼凑的太空舱,黄信尧用各种电影语言的边角料,拼出了一面照见台湾社会百态的哈哈镜。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