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吓运动》影评:澳大利亚小众恐怖片,豆瓣7.1分暗黑佳作

在2016年澳大利亚恐怖片《恐吓运动》(Scare Campaign)中,凯恩斯兄弟(卡梅伦和科林)用80分钟为观众呈现了一场令人窒息的戏中戏。这部作品巧妙地将真人秀节目的制作内幕与恐怖元素相结合,讲述了一个专门制作整蛊节目的团队,在收视率下滑时决定玩票大的,却意外陷入真实恐怖境地的故事。

影片中梅根·沃纳饰演的艾玛是节目组的核心成员,当她与团队来到废弃精神病院拍摄最新企划时,原本设计的恶作剧逐渐失控。这个设定让人联想到美国历史上真实的恐怖实验,比如1971年斯坦福监狱实验——当人为制造的恐怖情境超出控制时,往往会产生比预期更可怕的后果。

凯恩斯兄弟在片中大量运用了元恐怖手法:摄像机既是叙事工具,也成为恐惧的放大器。当剧中人物发现监视器里的画面与现场情况不符时,那种被窥视又无法确认真实性的焦虑感,正是当代社交媒体时代集体恐惧的绝妙隐喻。影片中精神病院的布景也暗藏玄机,斑驳的墙面上隐约可见的病历记录,都是剧组根据真实精神病院档案设计的细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在2016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时,有观众反馈某些镜头让人联想到日本经典恐怖片《咒怨》中的空间错位感。但《恐吓运动》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这种超自然恐惧与真人秀制作行业的现实压力完美融合——当收视率成为唯一追求时,道德底线究竟会被践踏到什么程度?

影片最后半小时的剧情反转堪称教科书级别,当演员与受害者的身份不断互换时,观众会不断质疑:到底谁在恐吓谁?这种身份认知的混乱,恰如其分地呼应了网络时代人人都是施暴者,也可能成为受害者的残酷现实。

尽管制作成本不高,但《恐吓运动》凭借精巧的剧本结构和充满压迫感的视听语言,在恐怖片爱好者中赢得了不错的口碑。它既是对传统slasher电影的致敬,也是对媒体伦理的尖锐提问——当娱乐至死成为常态,我们与片中那些为收视率不择手段的制作人,真的有那么大区别吗?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4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