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夜幕降临,一本手工制作的儿童绘本突然出现在单亲妈妈艾米莉亚的家中,谁也没想到这个看似温馨的童话故事会演变成一场噩梦——这正是2014年澳大利亚心理恐怖片《鬼书》(The Babadook)带给观众的不安体验。这部由詹妮弗·肯特自编自导的处女作,以其独特的心理惊悚风格在国际影坛引起热议。
一、暗黑童话的诞生
影片灵感源自导演2005年的短片《怪物》(Monster),肯特花了近十年时间打磨这个关于 grief 与母性的现代寓言。她坦言创作受到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影响,特别是《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中扭曲变形的视觉风格。这种影响在影片中具象化为那个戴着高礼帽、手指尖锐的巴巴杜克怪物——它的形象完全采用早期电影中的定格动画技术呈现,赋予这个数字时代难得的实体恐怖感。
主演埃茜·戴维斯贡献了令人窒息的表演,她饰演的艾米莉亚在丧夫六年后仍深陷创伤。片中那个永远无法庆祝的生日(丈夫正是在送她去医院的路上车祸身亡),以及反复出现的车祸慢镜头,都成为心理压抑的绝妙隐喻。小演员诺亚·怀斯曼的表现同样惊人,他饰演的塞缪尔那种介于过度活跃与神经质之间的状态,让观众始终分不清到底是孩子出了问题,还是母亲眼中的世界已经扭曲。
二、恐怖之下的心理内核
与传统恐怖片不同,《鬼书》最令人不安的并非 jump scare,而是对亲子关系的真实刻画。当艾米莉亚对着儿子吼出真希望死的是你而不是他时,银幕内外都陷入可怕的寂静。心理学教授克莱尔·赖特指出,影片精准呈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如何异化母爱——那些被压抑的愤怒最终具象化为深夜厨房里自动切菜的菜刀,或是突然飞向孩子的瓷器。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影片对民间传说元素的运用。巴巴杜克这个源自绘本的怪物,其名字可能借鉴了斯拉夫民间传说中的巴巴亚加,而ba-ba-dook的发音节奏本身就带有某种催眠般的恐怖韵律。当那本手工绘本一页页自动翻动,用押韵文字预言你越是否认我,我就越强壮时,展现的正是心理防御机制崩溃的过程。
三、争议与解读
影片结尾的处理引发了广泛讨论:当艾米莉亚将怪物囚禁在地下室,定期喂食活虫,这个隐喻让很多观众联想到抑郁症患者与病症共存的生存状态。在2016年的心理学研讨会上,有学者提出这实际上描绘了创伤记忆的驯化过程——那些痛苦的回忆永远不会消失,但我们可以学会与之共存。
尽管豆瓣评分只有6.5分(可能源于观众对慢节奏心理恐怖的不适应),但《鬼书》获得了圣丹斯电影节恐怖单元最佳影片等多项大奖。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那本手工制作的恐怖绘本后来被导演肯特真正出版,内页完全还原电影设计,成为影迷争相收藏的对象。这本实体书就像影片本身一样,提醒着我们:有些恐惧就藏在最平凡的日常之中,比如一本 bedtime story,或是一个疲惫母亲的叹息。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