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台湾公视在2019年推出《我们与恶的距离》时,没人预料到这部社会写实剧会成为华语剧集的标杆之作。由林君阳执导、吕莳媛编剧的这部作品,以一场无差别杀人事件为引线,用多线叙事织就了一张关于人性、司法与媒体的思考网。
撕裂社会的枪声背后
剧集开场就呈现了令人窒息的场景:电影院枪击案造成9死21伤,凶手李晓明当场被捕。这个设定让人联想到2014年台北捷运随机杀人事件,但编剧吕莳媛花了两年时间采访司法、媒体、精神科等专业人士,将多个真实案件揉合成更具普遍性的社会剖面。
贾静雯饰演的宋乔安是受害者家属代表,作为新闻台主管,她既要面对丧子之痛,又要在媒体伦理与收视率间挣扎。某次直播中,她失控质问凶手家属的镜头,原型正是参考了日本秋叶原杀人事件中受害者家属的公开信。
三组人物的命运交织
• 吴慷仁饰演的法扶律师王赦,坚持为死刑犯辩护而遭泼粪,这个角色灵感来自台湾多位人权律师的真实经历 • 应思悦(陈妤饰)的弟弟被确诊思觉失调症,折射出台大医院精神科真实案例 • 李大芝作为凶手妹妹隐姓埋名的遭遇,则融合了日本神户儿童连续杀害事件加害者家属的处境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剧中精神科医师(施名帅饰)的诊疗场景,制作团队特意请来台大精神科医师全程跟组指导,连病历书写都完全按照医疗规范。
媒体风暴中的真相碎片
剧中品味新闻台的运作堪称媒体教科书案例:从抢独家时忽略事实核查,到用恶魔之子等标签化报道,甚至出现记者假扮外卖员偷拍的剧情——这些都能在台湾白晓燕案等重大社会事件的媒体报道中找到对应。
第二季(2023-2025)将时间线拉到原事件五年后,新增由林予晞饰演的临床心理学家角色,探讨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主题。制作组透露,新季故事会涉及网络暴力、职场PTSD等更当代的社会议题。
该剧在摄影上采用大量手持镜头与特写,比如宋乔安在储藏室崩溃那场戏,贾静雯要求连续拍摄27次直到虚脱状态,最终呈现的颤抖与窒息感让观众直呼仿佛能闻到储藏室的霉味。
从第一季9.4的豆瓣评分到第二季未播先热,这部剧的成功证明:好的社会剧不是给出答案,而是让每个人都在角色身上看到自己可能的影子——或许正如剧名所示,我们与恶的距离,往往只在一念之间。

暂无评论内容